今早步出地鐵站的時候 , 烏雲蔽日
日夜顛倒的樣子暗示將會有一場狂風暴雨即將來臨
正衡量 15 分鐘內會不會就灑起滂沱大雨 , 到底要不要坐計程車回公司
結果還是選擇急步的走回去
剛剛回到公司 , 打卡後沒 30 秒就 rains cats and dogs
頃刻間一片水簾 , 完全的「風雨飄搖」的情景
地上的水像浪一樣被風推着
幸好今天準時上班... 如果遲到的話真是不堪設想...
在風雨中回來的同事 , 他們的模樣真是慘不忍睹
剛做完水份子修護的秀髮
軍綠色的長褲變成黑色
走的每一步都擠出水造的鞋印
看到他們的狼狽樣子 , 真慶幸自己可以幸免於難...
今天的準時上班真的別有價值的 (汗
16/04/2013
今天吃飯時 , 看到一位女士在跟一位保安員爭執
細看之下 , 發覺那位女士的汽車的兩個前車輪被鎖
十之八九是違例泊車的結果
只是剛好走過 , 所以只聽了她們糾纏中的一句話:
「為什麼鎖我的車 ! 那邊的那一輛比我們泊得還久 ! 你為什麼不鎖他的 !」
難道找到共犯就可以證明自己是清白的 ?
怎麼又是這種不合邏輯的抗辯 , 別人有罪並不代表自己是無罪
拜託 , 以後跟別人辯論時請用真正的「反例」
不然雄辯只會淪為「盲辯」
20/04/2013
今天「終於」組了新電腦
掛在口邊都一年多了 , 今天終於如願以償
突然立下決心是因為電腦零件據說在六月就會開始漲價 (DRAM 早已連漲了四個月...
加上舊的電腦常常慢到全癱 , 我已經沒什麼青春等它慢慢龜跑 Orz
在電源器、硬碟和光碟機沿用的情況下
只把 CPU、主機板、RAM 和機箱換新 , 另外新添了顯示卡
CPU:
這回的 CPU 選用了 Intel , 因為 AMD 這幾年真的很不爭氣
效能被甩九條街且又功耗高 , 唯一可取的還是有價格優勢
但我不需要單核效能弱的八核心 CPU , 反而單核效能強的四核心 CPU 就夠了
因為多核心的 CPU 着重多工 , 而且多核心的優勢需要該軟件支援才能發揮功效
一般來說 , 大多數軟件還是只支援雙核
四核的支援才只是剛剛開始不久 , 更遑論是六核心和八核心
在選擇好 Intel CPU 後 , 也在 Xeon E3-1220V2 和 Core i5-3470 二者之間游走了很久
最後都是選擇了伺服器用的 Xeon E3-1220V2 而沒有選擇家用的 Core i5-3470
原因是 E3-1220V2 的 TDP 只有 69W , Core i5-3470 的有 77W
(TDP - Thermal Design Power 熱設計功耗 , 即 CPU 滿載(Full load)時所散發的熱量
Core i5-3470 的 TDP 比較高是因為它有內建置顯示晶片
但這個雞肋級的內置顯示晶片 , 對於有顯示卡的我來說就派不上用場了
反正大部份時間都用不上 (除非我的顯示卡升天
倒不如使機箱內的溫度低一點 , 延長其他電腦零件的壽命比較好
而且 E3-1220V2 的 Cache 有 8MB , Core i5-3470 只有 6MB , 對於提高 CPU 的執行效能有着重要的幫助
Cache 稱為快取 / 緩存 , 其實是 RAM 的一種 , 跟主機板插槽上的 DRAM 屬同一類
只是 Cache 是屬於 Static RAM , 主機板插槽上的 DRAM 屬於 Dynamic RAM
如果 CPU 要讀取一個數據時 , 它並不會向 ROM 要求 , 而是向 DRAM 要求資料
這時 DRAM 就會把 ROM 上的資料寫入自己 , 再由自己調動給 CPU 去執行
不過問題就出現 , 因為 CPU 的執行速度比 DRAM 高很多
這樣就會造成 CPU 花時間等待 DRAM 調動資料給自己 , 甚至是它還在等待資料寫入DRAM
因此就有了 Cache 的出現 , 因為它是 RAM 的一種 , 而且速度比 DRAM 快很多
所以 CPU 讀取一個數據時 , 它會先訪問 Cache , 當在 Cache 找不到數據時才會向 DRAM 要求
因此 Cache 越大 , 代表 CPU 命中數據的機會越大 , 執行也越有效率
對執行大量資料的電腦 , Cache 的大小有着顯著的影響
另外 E3-1220V2 還有 Intel® Demand Based Switching 和 ECC Memory Supported 技術
前者是把 CPU 的電壓和時脈降至所需的最低程度 , 等 CPU 需要發力時再作出調整 , 是一種電源管理技術
ECC Memory Supported 技術可以偵測和修正一般的內部資料毀損
不過要有支援該技術的主機板和 DRAM 才有用
雖然 Core i5-3470 的時脈有 3.2GHz , 比 E3-1220V2 的 3.1GHz 高上 100MHz
但我應該不可能會有能把四核心衝滿的活動...
因此最後選擇了 E3-1220V2
主機板:
其實主機板的選購主要是看個人用途
那些有什麼超頻和開核功能的主機板 , 我就用不上了
雖然也有看 ECC Memory Supported 的主機板到底怎樣 , 不過看到價錢後還是罷了...
最後選購了 MSI B75MA-E33
選上它的原因是因為它有 USB 3.0、SATA III 接口和支援 PCI-E 3.0 x16
還有 HDMI 和 VGA 的連接埠 , 主要就是這樣
USB 3.0 未來會慢慢普及 , USB Flash Drive(USB 手指)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高
所以更高速的 USB 3.0 應該是需要為未來而準備的
至於內建的 SATA III , 其實是硬碟的傳輸規格
SATA III 的傳輸速度是 6Gb/sec , SATA II 的傳輸速度則是 3Gb/sec
現在新出的硬碟已經是 SATA III 規格的
不過其實一般的機械式硬碟還沒完全盡用 SATA II 的速度 , 因此 SATA III 的面世其實沒帶來太大的改善
不過如果是用 SSD 固態硬碟則另當別論
因為 SSD 固態硬碟的速度快 , 因此資料流量高 , 所以使用 SATA III 會有更好的表現
雖然 MSI B75MA-E33 這塊主機板只有一組 SATA III
不過對於我全部的硬碟都是機械式硬碟來說 , 還是影響不大
至於 HDMI 和 VGA 連接埠可以用於顯示卡壞掉時作充撐之用 , 用作備用就好了
DRAM:
除非有特殊用途 , DRAM 其實也不用太講究
除非要超頻等等 , 那 DRAM 就需具備散熱片 , 不然用普通的 DRAM 就可以了
我買了二條 Kingston DDR3 1600MHz 4GB Ram
牌子沒太大分別 , 只是個人偏好 Kingston 而已 , 現在各家廠商都好像是終生保用了
現在主流的 DRAM 都是 DDR3-1600 , 1600 是指 DRAM 的時脈速度
4GB 則是 DRAM 的大小
建議還是選擇 4GB 或以上的 DRAM , 以後換機時出清會比較容易一點
顯示卡:
現在的顯示卡不外乎二大陣營 , ATi 和 NVIDIA
過往它們的市場定位是 ATi 主攻家庭影院 , NVIDIA 的則是 3D 遊戲
因為 ATi 的顯示卡在色彩表現方面比較好 , 適合作影視用途
NVIDIA 的因為有 PhysX 物理加速技術 , 對於遊戲的流暢度有較好的表現
不過它們二者的定位開始模糊 , 而且越走越近
ATi 在近幾年不斷跟大型的遊戲公司合作 , 為其遊戲推出優化的驅動程式 , 以達致更佳的體驗效果
NVIDIA 則以高階的顯示卡規格提升畫面的細緻度
二者相較之下 , 我還是選擇了 ATi
我選擇了 Sapphire HD6670 HDMI+DVI+VGA PCI-E 1G GDDR5
顯示卡個人覺得 Asus 比較好 , 但它真的太貴 , 而且也沒有我想要的規格
Sapphire 算是中游的廠商 , 而且它只專注 ATi 的產品
價錢也尚算合理 , 因此就選擇了它 (買顯示卡還是賭人品的
6670 是顯示卡的型號 , 這款算是中階產品
因為我也很少玩重量級的 3D 遊戲 , 所以顯示卡也用不上那麼高階
HDMI+DVI+VGA 是它的連接埠 , 可以輸出的格式 , 視乎螢幕接收的規格
PCI-E 是顯示卡的插槽規格 , 其傳輸速度取決於主機板所提供的規格等級
1G GDDR5 是顯示卡的 RAM , 俗稱 VRAM (Video RAM
1G 是 VRAM 大小 , 螢幕越大(1920 x 1200)或遊戲的解像度(精細度)越高 , 要求的 VRAM 就越多
GDDR5 是 VRAM 的版本 (Graphics Double Data Rate, ver. 5
最常見有 GDDR5 和 GDDR3
一張顯示卡會同時推出 GDDR5 和 GDDR3 版本 , 有時會有 2G GDDR3 和 1G GDDR5 的尷尬之事
但是 GDDR5 理論上比 GDDR3 快四倍 , 而且價錢也會告訴你那個才是高效能
因此選擇顯示卡時 , 還是選擇 GDDR5 的會比較好
機箱:
會添置新機箱是因為舊機箱的面板不支援 USB 3.0 , 機箱風扇也沒法加大至 12cm
而且舊機箱的電源器設在上方 , 對於電源器的壽命也有影響
因此才打算把它換掉
選擇了 Cooler Master Elite 372 (USB 3.0 version) 的機箱
因為有 USB 3.0 前置面板 , 後置一個 12cm 的散熱風扇
而且機箱還有濾網 , 可以減少灰塵進入機箱
加上是下置電源器 , 可讓電源器不需長期處於高溫的狀態
機箱內的 CPU、顯示卡和硬碟都是發熱的主要裝置
機箱內的熱空氣往上升 , 如果電源器位於上方 , 那本身也有熱量的它就被迫熱上加熱
但換成它位於下方 , 因為冷空氣往下沉 , 因此它就不需要被熱空氣迫住
對於電源器的壽命還是會有幫助
由於 CPU 可以忍受 70˚C 的溫度 , 因此換成它在上方並沒有太大的問題
在台灣買 Elite 372 (USB 3.0 version) 還有 USB 3.0 傳輸線和 12cm 前置風扇送
可惜香港的卻沒有 , 害我又要多買一個 12cm 的風扇 一 ~一 (吝嗇 !
特地挑沒有 LED 燈的風扇 , 結果還是不幸中伏 一 一|||
不過罷了 , 晚上的電腦五光十色還挺酷的~
用了一晚時間組完和安裝 Windows , 弄到 02:00 才睡覺...zzZ
改天把使用體驗分享一下 ^ ,^