話說寫這篇日記的時候 , 我尚有 4 份功課還未完成
但是還是想先寫下這篇日記
我上班的地方是 2018 年立法會九龍西地方補選的其中一個選區
早在一個月前的時候 , 各大候選人已經在地鐵站的出口進行宣傳活動
我已經不是九龍西的選民 , 但還是很關心這個地方的選舉
每次的選舉均離不開二大陣營:泛民主派和建制派
前者被標籤為「反對派」, 後果被視為「保皇黨」
二派的支持者約是 6:4
因此泛民主派認為只要在選舉中 , 與建制派 1 VS 1 較量 , 則有 60% 機會勝選
但這次的結果卻又讓人大跌眼鏡 , 泛民主派又再次敗選
結果跟三月時的另一次補選結果一樣
泛民主派在這次的補選更比三月時顯得更為狼狽
三月時 , 補選的代表是姚松炎 , 曾被法院褫奪議員資格的侯選人
為免姚松炎再次被拒諸門外 , 泛民主派透過初選 , 選出了馮檢基為後備人選
最後姚松炎成功「入閘」, 跟建制派的鄭泳舜一決高下
獲得了 105,060 票的姚松炎 , 敗給獲得了 107,479 票的鄭泳舜 , 泛民敗建制 2,419 票
來到這次補選 , 補選的代表是劉小麗 , 同是曾被法院褫奪議員資格的侯選人
但是跟上次大不同的是 , 劉小麗在這次補選沒法成為侯選人 , 因此後補的李卓人成為了代表
不過泛民主派在這次補選中 , 沒有用初選的方法選出後補者
曾是泛民主派一員的馮檢基認為 , 這不是民主的表現
於是以獨立侯選人的身份參選 , 以示不滿
最後李卓人得票 93,047 , 馮檢基得票 12,509 , 陳凱欣得票 106,457
泛民得票 105,556 , 建制派得票 106,457 , 建制小勝 901 票
以上是上次和這次補選的背景
接下來 , 我想指出泛民在敗選後的檢討到底在「邏輯上」出了什麼問題
特首選舉時 , 泛民責罵林鄭月娥(現任特區政府首長)是中央欽點的唯一侯選人
但是這次補選 , 李卓人不是泛民欽點的唯一侯選人嗎 ? 怎麼說一些自打嘴巴的話
以前我覺得泛民是值得尊重 , 因為他們有民主精神 , 願賭服輸
但這次補選 , 我反而覺得馮檢基比較有風骨
既然民主派在補選上不再奉行民主 , 那就變得豬八戒照鏡;兩面不是人
既得不到建制的選票 , 又丟失了泛民的選票
在劉小麗被拒「入閘」之後 , 泛民以此作為宣傳口號
表示特區政府違反人權 , 剝削市民的被選舉權 , 人人都應該有參選的權利
但曾是爭取民主的同路人 , 馮檢基參選的時候
卻被泛民的喉舌媒體、元老級人馬抹黑為
「賣身予共產黨」、「鎅票」, 等等 (鎅票意即互相搶奪相同的票源
泛民不會視馮檢基為泛民的一員
因此李卓人的宣傳橫額上寫着「民主派唯一支持」
泛民不是高唱人人都有被選舉權嗎 ?
為什麼馮檢基參選卻被標籤為「鎅票」
而且所謂的「鎅票」, 根本是無中生有
既然你認為對方已賣身予共產黨 , 不視對方為泛民中人
那他吸納的選票自然不是泛民的選票 , 那又怎可視之為「鎅票」?
要是「鎅票」的說法成立 , 那建制派就是在「鎅」泛民主派的票
但選舉結果顯示縱使李、馮二人相加 , 也不及建制派得票多
所謂「鎅票」之說 , 不攻自破
李卓人在選後總結 ,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選民心淡而不出來投票
民主派會議召集人毛孟靜也提到 , 民主派輸在「鐵票」、「鎅票」和「白票」之下
泛民不敵國家級的競選機器 , 因為對方有「鐵票」(鐵桿級支持者
泛民也沒法取回游蕙禎在 2016 年 , 她當選的超過 2 萬票
對於以上這樣的說法 , 可以說是諉過於人
泛民每次選舉都說共產黨開動了選舉機器 , 建制派有着可怕的動員能力...
首先在建制派的選票可以看到:
2016 換屆選舉 , 建制派在九龍西選區取得 102,286 票
2018 年 3 月補選時是 107,479 票 , 這次補選是 106,457 票
這台可怕的動員機器其實只能動員 11 萬人
底牌都給你看了二次 , 這一次還要以此作藉口 ?
(泛民主派在 2016 年九龍西立法會選舉 , 共獲得了 111,926 票
對於李卓人和毛孟靜都異口同聲說 , 沒法動員心淡的選民和支持游蕙禎的選民出來投票
這個說法是假設心淡的選民和支持游蕙禎的選民都是泛民的支持者
但我卻看不到是什麼原因 , 他們會有這樣的假設
倘若他們的假設成立 , 但用這樣的思維 , 又會成為另一個自打嘴巴的話:
如果他們投票 , 則支持泛民 (如果 P , 則 Q - 如果有雨 , 則有雲
不支持泛民 , 所以不投票 (非 Q , 所以非 P - 沒有雲 , 所以沒有雨
如果以這樣的假設 , 心淡的選民和支持游蕙禎的選民都不是泛民的支持者
因為他們並沒有投票 , 而且選舉結果也證明泛民並沒有吸納到這些選票
以政治議題鼓動泛民的支持者投票是泛民行之有效的策略
但是泛民在這次補選的催票方式過於「政治」
李卓人好像在「政治」以外 , 毫無吸票能力
相反建制聚焦「民生」, 提出「民生優先 , 政治放一邊」的口號
但泛民就是「反 DQ、反大嶼山填海、落實真普選 , 等等」
這些口號卻並不是市民最關切的事
著名美國心理學家 Abraham Harold Maslow 提出過 Maslow's hierarchy of needs
最基層的需要是 Physiological needs , 即是:
Food, Water, Sleep, Shelter, Homeostasis & Sex
九龍西的深水埗是全香港最貧窮的地區之一 , 劏房處處
連基本生活需要(Shelter & Homeostasis)都滿足不到 , 怎麼還會有餘力去追求民主
先求溫飽、再談道德 , 正如管仲所說:「衣食足 , 則知榮辱」
泛民在整個選舉都好像在如墮煙霧 , 不得要領這樣
選後剖析失敗的原因 , 老是說「建制鐵票」、被「鎅票」、「選民心淡」和「白票」之類的說話
最基本用邏輯思考一下自己錯在什麼地方
不要再天真地認為只喊「民主」口號 , 就會有支持者過來
揣測市民為什麼不投票的最好方法
就是檢視自己的過失 , 不是檢視由別人製造給自己所造成的過失
把罪名都歸咎他人 , 根本就沒有好好自我反省
如果泛民再不借前車之鑒 , 接下來的新界東補選也必復蹈前轍
26/11/2018
Back